北约峰会刚刚落幕,却在全球政坛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漩涡。32个成员国的联合声明出乎意料地没有提及中国,这在近几年的国际关系中几乎是一个“震撼弹”。以前,欧美国家总是忍不住将中国拉入各种争端中,如今却连个影子都没了,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与信号?
以往,北约在多边会谈中,总喜欢用中国作为“假想敌”,借此维持其存在感和合法性。然而今年,由于日韩领导人的缺席及欧洲内部的不合,一场原本可以围绕中国展开的讨论,却被迫静默。尤其是在德国新总理默茨的强烈反对下,整个北约显得有些无奈。其实,大家的心里都明白,德国并不是在为中国说好话,而是意识到自己经济利益的现实:一方面需要中国的市场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压力。显然,在北约的各种利益权衡中,德国的态度变得相当微妙与复杂。
要知道,德国之前对中方的强硬态度,一度让人们认为新总理将延续前任默克尔的路线。但如今的情况却大相径庭。默茨的转变,不仅让人感到错愕,也反映了德国乃至整欧洲的思维变化。现在,德国的立场更倾向于“务实”,而非单纯的意识形态斗争。北约内部各国在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上显然没有形成共识,连一份共同的声明都很难达成。
而日韩两国的缺席,更是为这场峰会蒙上了一层阴影。本来北约想借机推动其“重返亚洲”的战略,结果却连个水花都没激起。这不仅是对北约的打击,也暴露了亚洲盟友对这种军事合作的迟疑。毕竟,日本和韩国在经济上深受中国影响,对与北约的互动可能产生的后果,心中自有一杆秤。因此,他们选择在这样的时刻缺席,实际上是一种避而远之的策略。
不仅如此,在美国总统拜登的面前,北约的外交策略也显得尤为尴尬。会议压缩发言时间,每个国家只能简短发言,重点转向如何迎合美国的要求。这使得整个峰会变得更加形式化,甚至可以说是一场“赶场子”。而“爸爸笑话”事件则成了外界对此次会议不严肃的典型例证。北约秘书长的献媚,尽管受到了美国的青睐,却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一军事同盟的窘迫与无奈。
尽管外部环境已然改变,北约似乎依旧沉浸在自我设定的框架中,无法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。当前,欧洲国家在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依然犹豫不决,既希望与中国保持贸易合作,又想避免过于依赖。这种矛盾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约的整体战略。
未来数月间,我们将看到中欧峰会的召开。对于欧盟而言,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许是摆脱被边缘化状态的唯一途径。各国若能放下成见,拥抱合作,或许能够实现双赢局面。但在内部利益分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,这样的愿景能否实现仍存疑问。
高开网配资-重庆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宝app官方网站-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